智能家居如何“智” 智能家居如何布线
现在大家谈智能家居的时候,很多时候其实是在谈遥控。现在一些做智能家居或者智能家电的企业,将能够用手机操控作为智能的概念大肆给消费者兜售,或者将自动的概念引申为智能。这对大家消费者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对大家的生产厂商而言其实也不是好事。
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对这些概念应该有壹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不会受到炒作的影响从而产生被欺骗的感觉。从长远来看,对大家的生产厂商而言,不做误导消费者的事才有利于行业的健壮进步。
国外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用户对智能家居产品的兴趣下降了15%,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大家可以看到,“智能”这个概念对大家消费者而言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了。这背后一部分缘故来自消费者接受较慢,另一部分来自厂商对消费者的误导。
我认为,大家的智能产品的生产厂商对此要负很大职责。按照大家厂商的说法,经常被提及的有两个缘故:首先是曾经的老生常谈,说是行业标准没有制定好,做起来困难。其次是说市场不成熟,推出某些产品是为培养用户习性。
但在我看来,这里面的借口成分居多,这里以大家说的一些智能家居产品为例。有些商家对智能家居的领会有偏差,或是受限于技术,或是受限于认知,推出了一些并不智能的产品,并得意地打上“智能”的标签后卖给消费者。相对典型的是“智能按钮”的配置:一键开衣柜,一键开窗帘,一键开浴室门……再配上一些灯具和床,一套智能家居基本就出来了。做得好一些的将按键也省去了,变作辅助动力体系,用户轻轻推或拉一下,剩下的就由动力体系自己完成了。看上去家居似乎是变得伶俐了,有智能了。
当然,这里面提高是实实在在的,大家不能不能认这些技术带来生活的便利,做事务不能一蹴而就,一步步稳扎稳打才是对自己和消费者负责。然而,就是这么一套家居,普通人家基本不会买,会购买这种方法的基本都是家住别墅的有钱人。壹个很重要的缘故是这样做对用户的成本很高,而尝试很一般。
这一部分商家固然是行业的先驱,为了对用户进行市场教学而义无反顾投身这个行业,但如果没做好,就也许从先驱变成先烈了。大家也不排除部分投机分子,借着智能的概念,大肆炒作,把消费者玩坏了。这部分人对行业并不领会,或者装作不领会。
事实上,正是这批把市场玩坏的人,最终被市场教学了。这种为了“智能”而智能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展开了。虽然一口气吃个胖子很难,然而胡乱吃药,也许就会没病吃出病来。
大家现在的创业者是有些浮躁的。脑子里有了创意,就凑多少做硬件开发的、做通信的、做软件开发的,搞几场头脑风暴,抓抓市场需求,接着做套差不多的原型机出来就开始找投资人讲故事去了,还生怕自己的创意被人抢先了。这样做,很多时候根本没想清楚啥子是“智能”,就开始搞智能家居、智能硬件的开发了。
这样做出来的很多是“伪智能”,伪智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伪需求。举个简单例子,用户真的需要用手机去控制家里的各个家居和家电吗?这一点很明显不对。把手机作为控制中心其实只是延续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操作习性而已,并不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智能”。
如何区分“自动”和“智能”呢?之前我讲的智能空调和Nest的不同差异可以作为很好的例证。从遥控到无控是一条艰难而缓慢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的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最后能被称为“智能家居”的,都是不需要人去操控的。智能家居未来将会配置更多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其用途将不仅仅限于智能家居体系本身,更可以和智能社区、聪明城市联动起来,而在这个经过中,对用户本身几乎不造成任何影响。这才是“智能”的形态。
另外,现在的智能产品还涉及信息的私密性难题,这也是现在很多用户对智能家居缺乏兴趣的重要缘故。这也是“智能”带来的新难题,缺乏“智能”的产品没有这方面的担忧。用户将有很多数据被采集,而这些被采集的数据将被用在何处,用户自己也不了解。这不仅是监管的难题,而且需要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规避风险。
接下来就是合理地运用数据的难题,数据仅仅在手机上运用完全和“智能”俩字不搭边。当两个智能化物品能够通信的时候,它们之间交换的信息在不经过云端的情况下,彼此就能很好地识别和运用才是实现真正的智能的重要方式。这里面固然有标准未统一的难题,但同样也一个认知的难题。现在,大家很多数据都还只是停留在采集阶段。比如智能手环、手表等采集了大家的运动量等信息,但并没有为大家提供更多有效的关于运动的服务。一些兄弟望着屏幕上的一堆图标和数据,觉得索然无味。
造成这样结局的缘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物联网的产品太少,形成联动的机会不多。而现在的商家缺乏创造,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造成市面上用户能买到的智能商品品类有限,同质化严重。而真正能影响用户需求的应用却很少被开发出来,更重要的是一旦被开发出来,很快会被跟风者们抄袭模仿,这也是创造者们最头疼的难题。
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化解的难题,还需要全部从业者从规范自己开始,形成良好的行业道德标准。否则智能家居或智能硬件行业,有也许如同奶粉、快餐、食用油等行业充满了行业内的“潜制度”。由此,大家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标准,更需要从行业准则方面来限制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
总的说来,智能产品的生产者正确认识“智能”是第一步,之后才能谈得上市场培养。否则,产生的结局就是误导消费者,给同行带来压力,同时自身进步极大受限。
作为消费者而言,识别真正具有“智能”的产品会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和良好的尝试,这里面并没有简单而通行的方式。但随着时刻的推移,那些“伪智能”的产品将逐渐失去市场,而真正好的产品将逐步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我对此还是相对乐观的。这场物联网的风暴,就像以往的其他技术变革一样,会以一种“倒逼”的方法到来。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大家在市场上买差点黑白电视,就是全部的电视生产厂家都不会去做过时的事务。同样,大家的手机更多以智能手机为主,由于生产功能手机的厂商大大减少,你去买基本都是智能手机了。同样的道理,未来的很多产品的智能化进程会和此类似,当技术成熟之后,生产厂商提供给消费者的将都是真正具有智能的产品,而不会刻意去强调“智能”了。到时候,大家的选择就变得简单而实用了。
(转载)